顯示具有 樂理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樂理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5月26日 星期四

翻譯文章:學習搖擺感或者如何來雕塑一頭大象

 前一陣子,張六老師的美國朋友Alexa Weber Morales分享了一篇很棒的swing教學文章:

 是國際長號(ITA)協會期刊的爵士副主編 安東尼奧·J·加西亞( Antonio J. García)教授寫的。

這篇文章太棒了,談到的正向思維法以外還有反向思維法,不同類型的學生都適用,於是張六老師就去信García 教授,請求中文翻譯的許可,讓他的文章可以幫助更多人學好搖擺或者爵士。

於是他同意了,經過一段時間,以下是翻譯好的結果:


中英對照版 https://goo.gl/MPCIUZ
中文版 https://goo.gl/9kLdpD

希望能幫助到更多人

2014年11月24日 星期一

調性音樂跟調式音樂的差別

很多人不清楚兩個的差別,茲說明如下:

調性音樂是以和弦進行為主,強調功能和弦的張力使用,不限在一個調,旋律的發想,其實主要不是用音階想,而是用和弦的內音做成,沒有轉調的情況,所用的音可能剛好都在音階內。

調式音樂則是以音階(調式音階)為主,和弦的運用不具功能和弦的張力邏輯,而只是一個情調、氣份。


歸納一句話,調性音樂,音階為和弦服務,調式音樂,和弦為音階服務。

Q1:至於有同學問到,坊間自然小調用從La開始唱的唱名,怎麼跟我們用都是Do開始唱不一樣?

A1: 因為以前台灣的流行歌的小調,很多會使用調式內轉,就是前半段唱某自然小調,例如A小調,後半段唱該小調的關係大調,例如C大調,這種教法在記譜上沿用關係大調唱名不產生讓人討厭的升降音上,對速成教學很方便。

但是現代的流行歌未必如此簡單,而且完整的音樂學習,小調不只有這樣,除了今天講到的
和聲小調音階、旋律小調音階、小調五聲音階以外,小調系音階還有:

  • Dorian
  • Phrygian
  • 日本音階(日本音樂才有)
小調的音樂(含調性或者調式音樂)常見兩三個音階的切換

例如Green Sleeves其實從音階的角度來看,就是兩種不同的小調音階在切換,產生了不同的味道。小調借用大調音階的記譜法,只適用只有自然小調音階的樂曲,其他樂曲,有難以解釋的升降音,所以要學習的重點是,回歸主音的那種音感,而不是那個音的命名,張六老師選用的唱名法,就是用合理的方式學習且提早面對升降音,從邏輯與音感上強制訓練這一件事情。

小調並不是難,小調反而是台灣人最熟悉的音樂,這麼熟悉的東西不好好練好耳朵怎麼行呢? :)

Q2:可以從和弦進行上面看出來是調性還是調式嗎?
A2:可以,調性和聲(Tonal Harmony)安排原則就是,功能和聲-主和弦、下屬和弦、屬和弦的安排邏輯。調式和聲(Modal Harmony)則是,只要可以表現出那個調式音階的特色「它爽就好」XD

以調性和聲來說,C Am F G7,C G Am Em F C Dm G7等等的排列,一聽就知道他就是按照張力邏輯來安排,甚至再更複雜的   C G Bm E7 Am B7 Em F C Am D7 G7 ,這些都是調性和聲的邏輯,裡面重要的關鍵主軸是五度、四度的和弦移動以及代換、代理,歌曲最終會用屬和弦進主和弦或者下屬和弦進主和弦釋放張力

但是調式和聲不是這種邏輯,和弦沒有功能,只有色彩。終止式,居然會是一個大和弦或者屬七和弦往上一個大二度解決,例如D7-Em D-Em(調性音樂中這絕對不可以用在歌曲結束的點,這會建立不了調性),屬七和弦在調式和聲只是一種音色,不需要五度下行來解決,接到各種奇怪的地方都有可能。

例如說 Am G F G Am,或者Am G F Em Am等等,一看就知道這是順著某個音階往上往下移動,根本不是啥功能和聲,如果用和聲和聲角度來看大錯:V不可以進IV(大衝突完不可以出現小衝突),V也不可以進VIm做歌曲的結尾。

甚至更怪的還有
Fmaj7 Em7 Cmaj7 Em7 等等。

當然一個和弦從頭吃到尾的,也是可能。

你也可以說:調性和聲很理性(就是數學),調式和聲很感性(能勾勒出調式音階的特色)。:)

2012年7月14日 星期六

音樂上稿紙的妙用(一)

hi各班的同學們,下週老師要去台北國際爵士營特訓一週囉,很抱歉這一陣子很忙亂,得開發新產品又要準備爵士的特訓還要教學/_\,因此課程紀錄無暇他顧....特別要對0627.12班的新同學說聲抱歉,爵士營結束以後,老師會補給各位。

此外老師邀請大家,7/22下午3:00開始,在台北大安森林公園會有non stop的爵士音樂會(2012台北國際爵士音樂節的活動),老師也許有機會在其中的成果發表上軋一腳(沒有彈太爛的話)XD邀請大家來看喔:)

另外,給其他班級的同學,老師發現有些同學有會搞混大調順階和弦的和弦內音間的音程關係與大調音階的關聯,你們需要的是練習這個:
稿紙在音樂上是很有用的,這是我師父阿怪教我的作法,老師在這裡推薦給大家。請記得關鍵在於要親手寫、推算過,你的腦筋動起來才有達成訓練效果,看老師現成的沒有用(只有眼睛動)。

親手作過以後,你就會搞得很清楚,每個音好比....大調音階的so這個音,他在I級和弦,是和弦5音(就好像在你家,你阿公是「阿公」的角色)

而so在V級和弦裡呢?卻是根音r(好比在你祖祖公家,你阿公的角色是「兒子」)

七個順階和弦就好像七代的家族...

每個人雖然有獨一無二的人格、地位(絕對音)

但是在社會上不同的團體裡面,我們個別會同時擔任:兒女、孫子、父母、公嬤、員工、幹部、戶長、市民等等多重的角色,只是這樣子啦。

所以請不要再犯以下的錯誤了:

我到我阿公的距離是三代,所以我到我祖公的距離是三代(你把你爸變成你兄弟啦? XDXD)

2012年4月16日 星期一

音樂書推薦1:音樂原來是這樣:音程的奧妙與魅力 by 張凱雅

有感於當前台灣當代音樂學習的資訊迷霧,很多學習者在進入脫離表象階段(彈電吉他好酷、烏克麗麗好可愛..彈鋼琴好有氣質....),每每發現學習音樂上除了學習控制樂器外,真正關鍵的音樂性層面學問卻很難找到進入點(註1),書籍方面,有的書封皮看起來很友善,可是內容繁雜無系統;有的書寫的很詳實專業,但是又寫得艱深難啃,好的書實在難找啊。

張六我從這次起會陸陸續續推薦一些市面上少見,能深入淺出把關鍵學問講述很好又不難讀的書,此外也會分享CD、影視戲劇等等。

首先是第一彈是這次的

音樂原來是這樣:音程的奧妙與魅力

這本書的作者是張凱雅老師,凱雅老師是國內爵士樂知名推廣及教學團體啟彬與凱雅的其中之一(她們是夫婦),凱雅老師是台灣少見的怪咖,是少數真正從古典到熱門領域都玩過的高手,不但真的會(註2)而且是全部融會貫通的教學者,這本書主要在講的是音程



音程是樂理重要的一環,很多人聽到「樂理」這兩個字就兩眼發昏,避之唯恐不及,其實樂理不可怕,樂理就是「音樂的道理」,好比作人有作人的道理(人理??),作人的道理會很難嗎?不會嘛..說回樂理,很多人包括以前的筆者我的恐懼,主要在於傳統樂理書艱澀的文字以及繁雜的符號....而樂理的重點其實不在視覺上的符號與文字,而在於聽覺的學習,可是當只有書時,要解讀那難懂的視覺訊號,還原成聽覺訊號真是苦差事,尤其是最煩的音程XD,而這本書的出現,大為改善音程學習的這種問題,甚至節奏律動也順便教了。

翻開這本書,從最單純基本大小調分辨、完全音程開始,一直到大小2、小大7;大小3、小大6乃至奇怪的增減音程,循序漸進地全面都有提及,而且作者凱雅老師超用心的,付了大量的歌曲片段範例而且還錄音到附贈的CD中,而那些歌曲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大眾經典,只要一聽就會發現

「喔喔,原來我最喜歡的那首歌開頭就是小六度」

之類的

然後回看書上的音樂蝌蚪,也就不覺得困難了。此外這本書的CD有一個很特殊的地方,一般的音樂教學書附的CD或者DVD,刻板印象都是雞肋,大概都作者請個學生青菜做一做交差了事的那種,但是這本附的CD可就不同了,製作精良!

例如說裡面在完全四五度音程時,提到這兩個音程最常用在有權威感、王家氣勢不凡(註3)、太空音樂等的用途,然後CD裡面的範例,是用千篇一律的塑膠鋼琴(坊間不少這樣子的/_\)彈的嗎?才不是哩,真的用電子合成器搞出磅礡的太空音樂氣勢呢!又有的bass、鋼琴、鼓全配都有,文字上又淺顯易懂,真的可以很有效地幫助人掌握音程(可不只是認識音程而已呢),而且開始有效練起律動(groove),這個當代音樂最重要的東西!(節奏型?那是已經過時的台式土法煉鋼,請參考此篇

當你用嘴巴做b-box(嘴砲打鼓的意思)跟示範CD的範例樂句一樣,你就學到東西了!

這次分享先到這裡,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


註1:搞不懂那兩點的差別嗎?就好像研究控筆寫字的技術與研究寫好文章的差別,無心、無機地抄寫別人的文章不會讓你變成文學大師,只會讓你變成文抄公,音樂上也是一樣,此外樂器歸樂器,學樂器不等於學樂風,樂器是中立的,跟樂風沒有綁在一起,需要的話,琵琶也可以彈藍調搖滾的(敝人幹過XD)。
註2:其實很多檯面上的演藝者所謂的跨界只不過像是用古典技術彈爵士的曲子那樣
註3:有機會留意一下警車以及救護車的警笛..、電視新聞的OP、連戲劇皇帝駕崩的配樂等等

2010年8月12日 星期四

首調與固定調?

這一篇主要是解答某一堂課一位同學的疑問。

本國國民教育用的是固定調,我們課上用的首調。

簡單一句話摘要:固定調是設計來讓大家覺得學音樂很挫折、很困難的,首調反而是好學易懂

But why?

固定調主要是古典音樂教育用的,固定調,簡單的說,就是不管什麼調,都是用C大調的Do Re Mi Fa來表示,也就是F大調的第一音~第四音叫做:Fa Sol La #La(恐怖的升降記號出現了)
固定調的目的是用在編製龐大的管弦樂作品,一首音樂作品是分給很多很多的樂手演奏,每個樂手不會演奏完整的東西(例如說某些銅管整首樂曲可能只要吹反覆的單音就好),也沒有需要了解完整的樂曲結構(指揮才需要這解讀技術),古典音樂的學習系統因此分為兩組:
  • 演奏組:只管演奏,會用眼睛看譜彈,彈好自己那部份就好了
  • 作曲組:要能解讀固定調五線譜後面的代表的調性、是否在轉調?bra.. bra..
這樣的好處,是分工,但是樂手不在團體內時,就很難有獨立作業能力,演奏的不會作曲,作曲的不太會演奏(當然也有不會演奏的作曲者@_@)。

另 外一派就是所謂的首調教學法,也是我們學院採用的,首調教學法主要是爵士、民謠、熱門音樂的系統,甚至古典音樂也有首調派的,首調最大的特徵,就是不管甚麼調,開頭的主音都叫作Do,不同的大調都是一樣的Do Re MiFa So Ra TiDo的相對音程關係,然後key不一樣而已。

這派的好處就是首調很快速能理解調性,再來,針對琴格是平等的樂器,首調很好實施,為什麼古典音樂常用固定調,請看鋼琴(古典音樂的主流作曲工具)的琴鍵,那些琴鍵是不平等的,然而當你在烏克麗麗或者吉他上把大調指型平移,讓左手食指定位到F時,左手一樣的機械式動作,右手就可以彈出F大調音階,但在鋼琴鍵盤上無法這樣,光是大調,不同調就表示完全不同的指型組合(這是鋼琴光是神經肌肉訓練就要好幾年的原因)。


然後首調系統的盛行還有個原因,以往足夠音量的表演,必須管弦樂隊才行,有加電技術、錄音技術甚至數位後置處理技術以後,一個四人~六人小編制樂隊也可以有一樣足夠的音量娛樂大眾,最典型的,就是現代熱門音樂的編制:
  1. 歌手
  2. 吉他手(很多還會分主奏吉他手、節奏吉他手,而且現在又出現的烏克麗麗手)
  3. BASS手
  4. 鼓手
這麼小的編制,自然樂隊裡面的作曲者可得身兼樂手兼指揮,甚至還常常懂樂曲結構的人還是複數的情況,不存在音樂界的藍領跟白領分工的狀態,這主要靠首調的學習。

更進一步,當我們在輕鬆刷和弦時,和弦原始是要分給四個聲部去唱、演奏的,例如說C和弦的話,可能是男高音唱Do、女中音唱Mi、女高音唱Sol,或者是用幾隻大、中、小提琴來分別拉不同的音。也就是說,我們學烏克麗麗、吉他的人,其實 自己就是一個一人樂團,我們的琴加自己的口就是一個完整的樂團,各位的烏克麗麗其實就是迷你弦樂團。:)

首調系統說白一點,就是演奏組、作曲組合一,不是只會照本宣科彈音,更要很清楚自己在「做甚麼」,隨時可以臨機應變的做調整。

更進一步而言,首調適合彈唱歌曲的學習,因為歌曲都是有強烈的調性,而且轉調變化沒有很複雜,此外這世界也是有「無調音樂」,通常是恐怖片裡面那一種,對,就是聽起來無秩序、很不和諧的那種(說白一點,就是不好聽,只能用來表達那種情節),說遠了,我們由於是專注在調性強烈的音樂,每個人就是一個獨立的一人樂隊,所以用首調是最好的。

ps.其實張六在這邊要小抱怨國家的基礎音樂教育,音樂教育的基礎不應該是培養人變成大樂隊的中的「小螺絲」,音樂班的英才教育或許這樣搞有道理,因為英才要專精他主修的嘛,但是一般學生要會的應該通才,要從首調開始,讓每個人會基本的自彈自唱,節奏有感覺、旋律會哼、和聲會用樂器下,能自彈自唱自娛娛人才是重要的。

本學院教學的是小編制音樂團隊的演奏,當然就是教首調囉,但是,補充,要更上一層樓,固定調也要會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