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3日 星期四

電影的張力變化

我們學音樂,學了很多的和弦進行,和弦進行有所謂的功能,一開始要認識功能和弦在耳朵聽力還不夠好時,可能分辨不太出來,我們可以用有畫面的timing based藝術形式來幫助理解,現今社會人人都看得到的就是電影了。

除了看完整的電影以外,電影的預告片更是具體而微的能體會到這件事情:


這樣子的宣傳片安排得很緊湊,為了吸引觀眾去戲院看,要讓觀眾焦慮一點,給觀眾休息的時間(回到主和弦)都會比較短,然後最後由平靜、小緊張、大緊張漸漸升高情緒,最後回到平靜,觀眾會覺得很爽,例如說柯博文出現前的那一段,不就是這樣嗎?

當然那之後沒有給觀眾很多的休息時間,又要製造緊張了。這種觀念來自音樂上的和聲技術,我想各位同學不陌生張六老師提的。

那電影還沒借用這種觀念以前呢?
我們來看看1963年的傑遜王子戰群妖(Jason and the Argonauts )

不管影音的品質,是不是兩者概念上差很多呢?

看起來就好像沒有和弦伴奏的主旋律,只有主旋律在平鋪直述很乾的感覺。電影的進步史不只是技術上的進步,也包含觀念上的進化。

換句話說,你把握得好這個觀念,不一定要唱歌彈演奏曲...

說故事、講相聲,一樣可以玩得很棒,記得音樂的本質就是娛樂

「小時候」我們當觀眾看時會覺得很歡樂,現在長大了,我們學音樂,從技術角度去看,那些樂手碰恰恰、NoNo等,他們其實用了樂器來控制節奏、甚至故事後面的張力,這很值得學習喔。

沒有留言: